【上海】特雷莎梅 她要带英国走过 “离婚”后的日子
国际
特稿
她是继“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之后的英国第二位女首相。
她被德国媒体比喻为“英国的默克尔”。
前首相卡梅伦在脱欧公投结果出炉后宣布辞职,
把英国与欧盟棘手的“离婚”程序丢给了她。
特雷莎·梅要如何带领英国继续向前,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英国脱欧后,英国政坛随即变天。先是时任首相卡梅伦在公投结果出炉后宣布辞职,把英国与欧盟棘手的“离婚”程序丢给了下一任首相。紧跟着,被视为最可能的首相人选——伦敦前市长约翰逊(Boris Johnson)突然宣布退选,将英国推向脱欧深渊后撒手不管。最后剩下内政部长特雷莎·梅(Theresa May)与能源部长黎瑟姆(Andrea Leadsom)力争首相职位。但黎瑟姆因一再失言而饱受批评,最终宣布退选。
于是,特雷莎·梅成了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之后的英国第二位女首相。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女首相选择了让不善外交的约翰逊出任外交部长,叫人大跌眼镜。
这一连串戏剧性的发展,结合英国选择脱欧的划时代背景,这位女首相将带领英国走出怎样的路,着实令人关注。
让约翰逊当外长
是一场政治赌注
英国新首相特雷莎·梅一走马上任就组建新内阁,但其内阁人选却引发巨大争议,特别是当外交部长一职落在向来口无遮拦,屡次冒犯外国政要的伦敦前市长约翰逊身上。
政治观察家纷纷揣测,特雷莎·梅的最新人事部署到底是出于政治考量,或纯粹是政治判断失误。
为了这次脱欧公投,执政保守党内部分歧浮上了台面。英国利物浦大学社会政策高级讲师斯图尔特·威尔克斯—希格(Stuart Wilks-Heeg)认为,特雷莎·梅当上保守党党魁之后,当务之急是团结党内。如果她不委任至少一名脱欧派领袖为内阁部长,预料很快就会遭到党内脱欧派人物的排挤。
在新内阁名单中,除约翰逊之外,另两名引人关注的脱欧派人物还有国会议员戴维斯(David Davis)和前国防部长福克斯(Liam Fox)。两人分别在核心内阁中担任新设的要职,戴维斯受委掌管特别为脱欧设立的“脱欧事务部”,福克斯则担任新设立的国际贸易部长。
希格博士指约翰逊过去一年对英国脱欧立场其实摇摆不定,今年之内若再次改变立场也不足为奇。
希格博士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表示:“他是个难以预测的人物,委任他是非常冒险的。但他这种投机主义的特性或许有利于特雷莎·梅就脱欧条件与欧盟讨价还价。”
分摊脱欧谈判责任
确保自己掌控大局
英国政治观察家斯诺登(Peter Snowdon)认为,特雷莎·梅任命约翰逊当外长是一场“政治赌注”。
斯诺登分析说:“她视约翰逊为脱欧阵营的主将,她看重的是他的高人气,即便他是个制造分裂的人物。”
根据保守党国会议员布朗特的观察,特雷莎·梅在保守党内并没有自己的朋友圈,但这反而方便她在遴选内阁成员时可以随自己的判断和意愿,来委任她认为能够助她一臂之力的人。
从这次的人事部署看来,负责处理脱欧事务的戴维斯才是英国同欧盟磋商脱欧的关键人物,而不是外长约翰逊。另外,福克斯也将在谈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英国必须对很多现有国际贸易协约重新谈判。
据斯诺登分析,特雷莎·梅把脱欧谈判的责任分摊开来,是为了确保自己能够掌控大局。
斯诺登说:“我相信特雷莎·梅会牢牢看紧她底下的部长,并引领(脱欧谈判)战略……做出这样的人事部署,是为了确保自己才是总舵主。”
此外,把约翰逊纳入内阁之后,就不用担心他搞分裂。更何况,特雷莎·梅此次组阁的最大考量不在于讨好外国政要,而是团结自家政党。
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教授蒂姆·贝尔(Tim Bale)套用美国前总统约翰逊(Lyndon Johnson)的话说:“宁可让帐篷内的小子们往外撒尿,也不愿帐篷外的往里撒。”(It's better to have them inside the tent peeing out, then outside the tent peeing in.)
这一步棋也迫使主张脱欧的约翰逊必须参与收拾英国脱欧的残局。
舆论:卡梅伦留下烂摊子
舆论普遍认为,卡梅伦辞去首相职务之后,特雷莎·梅接手的是一大个烂摊子。
特雷莎·梅在选举胜出后也表示,在脱欧公投后,一方面要团结保守党,一方面要带领英国继续向前,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公投结束后,英镑贬值达到历史最低;苏格兰分裂的危险再浮现;保守党出现内讧,几乎每天都有人宣布辞职。英国可说是内忧外患。
分析认为,特雷莎·梅上台后的重要任务是领导英国脱欧进程,在脱欧谈判中为英国争取最好的结果,同时弥合因为脱欧争议所带来的党内矛盾和社会分歧,重塑英国社会凝聚力。
目前,摆在特雷莎·梅面前的首要课题,是在限制来自欧盟的移民的同时,保留英国的欧盟单一市场地位,但这似乎难以两全。
欧盟领导人已经一再表明,只有承诺允许人员自由流动,才可获得单一市场的准入权,但允许人员自由流动却是英国选民所拒绝的。
主张留欧的特雷莎·梅目前可谓处境尴尬,她既要忠于卡梅伦和留欧派,又要笼络党内希望退出欧盟和遏制移民的派系。
因为脱欧公投,包括执政党保守党在内的英国主要政党和社会公众因政见不同而相互攻讦,政党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矛盾重重,伤害了政党内部团结和社会凝聚力。不少人期待特雷莎·梅上台后这个局面能够有所改善。
这一道道的政治难题对特雷莎·梅的领导能力都是重大考验。
德国之声评论员布尔吉·马(Birgit Maa)认为,尽管特雷莎·梅承诺将以“强有力的领导”弥合退欧公投引发的政治分歧和市场动荡,并带领英国成功完成脱离欧盟的法律程序,但这是一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
布尔吉指出,不论是即将展开的脱欧谈判,还是团结目前面临分裂危机的保守党及英国,这都是撒切尔夫人当年没能做到的,而今天的欧洲局势要比撒切尔时代险恶叵测得多。
沉稳务实作风
赢得欧洲政府圈高评价
撒切尔夫人当年(1979至1990年任首相)不轻言让步的领导风格使她赢得“铁娘子”的称号,但任内因推行具争议性的政策而渐失民心,加上她反对英国与欧洲进一步整合也造成保守党内部分裂,最后在党内国会议员施压下主动请辞。
特雷莎·梅向来沉稳务实的作风让她在欧洲政府圈中赢得高度评价。德国一名曾与她共事过的高级官员形容她“非常有纪律”,还有人形容她与法国内政部长卡泽纳夫“关系密切”。
接下来,这位新首相还需要进一步赢得整个欧洲政圈的好感,争取更多友善支持,为英国与欧盟之间的谈判扩大游刃空间。
两个女人的脱欧谈判软中带硬
英国是欧盟的主要成员国之一,英国现在出了个女领导人,特雷莎·梅自然会被拿来跟欧盟另一大国德国的女总理默克尔作比较。德国媒体甚至把这名英国新任首相喻为“英国的默克尔”。
特雷莎·梅(59岁)比默克尔年轻两岁,这两位女强人都是一路过关斩将,击败众多男性对手才登上执政大位。
据悉,两人的父亲都是牧师,丈夫也都很低调,两人一样没有子女。性格方面,两人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务实、坚毅,甚至有点不易亲近。
特雷莎·梅对默克尔是充满敬意的,特别是对受到周围男性“蔑视”这点,更是感同身受。
她2012年接受《每日电讯报》访问时指出,不少人在评价默克尔时,仍单凭她的外表和衣着打扮而不给予好评。
特雷莎·梅非常不以为然地表示:“重要的应该是她的表现。如果你看到她的谈判功力、她的能力,她如何引领德国渡过危机,你不得不对她感到佩服。”
据了解,默克尔谈判时耐力惊人,她在担任德国总理这10年来,经常在通宵辩论的欧盟马拉松会议上力战群雄,而且比谁都撑得久。
特雷莎·梅也被同僚形容为一个“难搞的女人”。尽管面对欧盟压力要英国尽快启动脱欧程序,特雷莎·梅一再淡定表示,会在今年底才展开正式谈判。
根据里斯本条约,英国退出欧盟的协议必须与欧洲理事会达成。作为欧盟核心国家的领导人,默克尔在决定欧盟前途的问题上扮演着关键角色。
在本月20日的首次会晤中,默克尔及特雷莎·梅同意,英国需要时间为脱离欧盟进行准备,因此英国不会在今年内正式启动脱欧谈判。但默克尔同时表明,她的耐心是有限的,让英国在欧盟的身份“悬而不决”并非“英国公民或欧洲成员国想要”的局面。
首次交锋,默克尔便展现了其强硬姿态。德国《图片报》(Bild)此前报道称:“预计两人在谈判中都不会做出让步,更别说是顺从他人。众所周知,两人意志坚定,几乎到了固执的地步。”
也就是说,特雷莎·梅下来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应对默克尔的谈判力量及耐力。
《图片报》指出:“最终,两人将不可避免地在布鲁塞尔欧盟峰会的谈判桌上进行较量,希望到时没有一方会成为输家。”
可以想象,到时两人交锋会是一场精彩的对决。当然,大家更希望看到两位杰出女性,能发挥女性独有的伸缩性,让英国脱欧这个无奈结局有个完美收场。
特雷莎梅
*59岁
*牛津大学毕业
*曾在英国中央银行
*担任顾问
*1997年起当选会议员
*2010年担任内政部长至今
●政治立场:外交与国防
√支持伊拉克战争
√支持对伊拉克战争
展开调查
√支持更新英国的
三叉戟核武系统
√支持就英国是否脱离欧盟举行公民投票
●国内事务
(担任内政部长期间)
√支持更严格的签证审批
√支持收紧移民政策
√支持同性婚姻
●脱欧公投
√支持英国留欧
(尽管特雷莎·梅是留欧阵营的支持者,但她一再表明将尊重公投结果,为英国退出欧盟争取最好的协议。)
特雷莎梅精彩语录
我不是作秀型的政治人物。我不会到电视直播室参观,更不喜欢午餐时聊是非,也不会去议会酒吧喝酒。我不轻易流露感情。我只在乎把眼前的工作做好。
——6月宣布竞选首相时
这么形容自己
脱欧就是脱欧。竞争已经结束,公投已举行,投票率很高,民众已做出选择。英国不会试图留在欧盟或从后门重新加入,也不会举行第二次公投。
——针对英国脱欧
我不想公开谈论我的私生活。我们不能生育,我们已接受这样的事实,继续过活。我不希望会有人认为这非常重要。我仍具同理心、了解民生,讲求平等与机会。
——针对自己没有孩子
资料来源:法新社
尽管特雷莎·梅承诺将以“强有力的领导”弥合退欧公投引发的政治分歧和市场动荡,并带领英国成功完成脱离欧盟的法律程序,但这是一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
——德国之声评论员布尔吉·马
上海企业宣传片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