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巴西研究人员在昆虫找到 能遏制兹卡病毒传播细菌
(芝加哥/迈阿密综合电)巴西研究人员周三说,在昆虫身上相当常见的沃尔巴克氏菌,能够显著削弱蚊子传播兹卡病毒的能力。这将有助于控制兹卡病毒的流行。
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存活于昆虫细胞中,60%的常见昆虫体内有这种细菌。将沃尔巴克氏菌注入蚊卵后,蚊子会把这种细菌传给后代。
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尼西亚与越南等几个国家都已利用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来帮助控制骨痛热症疫情。这项新研究显示,这种细菌也能够应用在同样经蚊子传播的兹卡病毒上。
巴西奥斯瓦尔多·克鲁兹基金会(Oswaldo Cruz Foundation)的研究员将目前在巴西流行的两种兹卡病毒株,注入一般蚊子与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体内。
结果显示,两个星期后带菌蚊子体内的兹卡病毒颗粒较少,其唾液内的兹卡病毒也没有活性,从而降低了这些蚊子将病毒传播给人类的能力。
该基金会研究员莫雷拉说:“我们的设想是用几个月的时间放飞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埃及伊蚊,让它们与其他伊蚊交配,……然后逐渐地取代现有的蚊子群体。”
莫雷拉是非营利组织“消灭骨痛热症”(Eliminate Dengue)的成员。该组织在全球40个地方试验以沃尔巴克氏菌来遏制骨痛热症的传播。
莫雷拉说,试验结果显示沃尔巴克氏菌对遏制兹卡病毒同样有效。他正与巴西政府卫生机构洽谈,争取获得支持开展野外试验,以验证沃尔巴克氏菌控制兹卡病毒传播的效果。
但莫雷拉指出,这种方法并非百分百有效,也无法消灭兹卡病毒,因此应做为兹卡病毒综合防控策略的一部分,与控制伊蚊滋生热点、使用疫苗与杀虫剂等其他措施一起实施。
这项研究结果刊登在《细胞宿主与微生物》(Cell Host & Microbe)期刊上。
兹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症与其他几种出生缺陷。疫情严重的巴西已确诊1100多起小头症病例,这些病例相信与产妇感染兹卡病毒有关。
今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将兹卡病毒疫情列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继在中南美洲肆虐后,兹卡病毒已传播至美国。
上海企业宣传片制作